夜里,36岁的尘肺病三期患者岑通镒,正跪在床上“睡觉”,紧促的呼吸声,听着令人揪心。按说,“开胸验肺”横空出世,一方面再悲壮不过,一方面将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及其职业病防治机制缺失、制度弊端等暴露无遗。
夜里,36岁的尘肺病三期患者岑通镒,正跪在床上“睡觉”,紧促的呼吸声,听着令人揪心。妻子一脸无奈地坐在他身边,说:“他不能躺着睡,否则就没法呼吸……”据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估计,贵州尘肺职业病患者约有1万人,其中90%为农民工。由于多数尘肺病患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,尘肺病潜伏期又相对较长,部分患者要十几年后才发病,导致多数尘肺病患者陷入维权困局。(1月22日《贵阳晚报》)
“跪着睡觉”,那是怎样的痛苦,外人难以想象得到,只能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的。其实,但凡尘肺病患者,都有着“跪着睡觉”的痛苦,实在是可怜。
说的也是,患尘肺病本就可怜,维权理所当然,可陷入维权困局,实在悲哀,无疑给人不“开胸验肺”就难维权的感觉。实质上,也正因如此,才引发了张海超悲壮的“开胸验肺”举动。
按说,“开胸验肺”横空出世,一方面再悲壮不过,一方面将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及其职业病防治机制缺失、制度弊端等暴露无遗。令人稍感欣慰的是,经过舆论监督的发酵,事件主角张海超获得了赔偿,可谓维权胜利。
付出如此惨痛的维权代价,获胜来之不易,但如果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,彻底改变尘肺病患者维权难困境,再好不过。但仔细品味,仍然只是“曝光才解决问题,不曝光就不解决”,仍然只是“特事特办”,丝毫没有对相关制度进行“开胸验肺”。对此,我曾断言,开胸验肺只可能换来一个人的胜利,更多的“张海超”们仍然需要在艰难的维权路上奔波。
现如今,果不出所料,尤其是透过新闻,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个“张海超”跋涉在艰难的维权路上,现实却已经告诉我们,有的挨到死了维权依然没有结果。亲属无奈之下,想走别人走过且成功的“不闹不处理,闹大才处理”路子,万万没想到的是,这条路也行不通,反倒被拘留,越发悲催。
说一千道一万,一来佐证“开胸验肺”确实只能换来一个人的胜利;二来说明职业病患者维权越发困难,甚至可以说,基本上到了无路可走地步。要不然,也不会发生人死了维权还没有结果的悲哀。
我总觉得,拿没签订劳动合同说事,明显是在维护相关企业的利益,也说明很教条。面对“跪着睡觉”的痛苦,只要确认存在用工关系行不?再说,没有签订劳动合同,难道企业及其劳动监管部门没有责任?再看看赚得杯满钵溢,腰缠万贯的老板,难道不该让他们为尘肺病患者买单吗?
很显然,职业病患者陷入维权困局,甚至到死了维权还没有结果的出现,无疑再次扇了文明社会一记沉重而又响亮的耳光。我想说的是,“开胸验肺”甫一出,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而来,专家、学者们更是积极建言,但落脚点不外乎修缮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,也就是说,要对相关制度“开胸验肺”,避免类似悲壮维权再度上演。实质上,惟有制度发力才能为“张海超”们保驾护航,而不是悲壮一刀背后的“特事特办”。凡此种种,具体的职能部门也好,政府部门也罢,都该心知肚明,可为什么就是不去改变,反而任由职业病患者维权难上加难,即便维到死都没有结果呢?
归根到底,在“不开胸就难维权”面前,难道说职业病患者维权只能走“开胸验肺”这条悲壮之路?问题是,一次“开胸验肺”足矣,还能继续“开胸验肺”吗?
copyright©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镜像
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-1 (京)网药械信息备字(2022)第00160号